来源 | 小树妈妈量华网
姐妹们,最近看到有个妈妈的求助:“孩子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怎么办?”
问题里描述的女孩,刚上初一,正在矫正视力。
因为矫正眼镜需要遮住一只眼睛,女孩担心被人说丑、奇怪,内心一直抵触和抗拒。
放暑假出门,她会故意用帽子遮住脸,有次逛街遇到同学,瞬间就将眼镜摘了下来。
正常这个眼镜是不能来回摘带的,妈妈也叮嘱了好几次。
可女孩担心被同学议论,哪怕已经初见效果,开学以后,还是说什么都不想戴了。

妈妈特别苦恼,觉得孩子不懂事,不为将来考虑,因为别人一两句评价,就要放弃视力矫正。
她希望孩子,能够坚强起来,做自己,不要在意同学说了什么。
但其实设身处地想想,人是社会性动物,谁又能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评价。
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,自我没那么强大,当被身边人评价、讨论时,很容易就会出现负面情绪,影响自己的行为和判断。
因为这话题适合很多孩子,尤其青春期的孩子,敏感、情绪化,容易想东想西,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。
1
孩子受别人评价影响
你说“别在意”是最大的错误
关于这个话题,我很赞同,网上一个资深班主任,家卫老师的观点:
“孩子在意别人看法时,父母说‘别在乎’是最大的错误,这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‘有错’。” 就像孩子戴矫正眼镜,担心被评价奇怪、难看,或许很多父母也会像题主一样,从大人的角度认为“没什么大不了”“不应该太在意”。 或者,很认真的告诉孩子“别因为别人的观点,影响你自己的生活、学习和健康”。
可我们不知道的是,这样的一句话,对孩子带来的,往往不是帮助,而是伤害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量华网。
“在意”,是很本能的反应,是孩子当下最直接、真实的感受,况且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和接受程度都不同。
尤其他们心智尚在发展,对自我的认和价值判断体系,也还不够稳固,很容易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。

这时候,我们简单的一句“别在意”“别在乎”,看似是在给孩子解压,实则是在否定他们的感受。
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,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,是软弱的表现。
他们会想:“我不能在乎别人的观点,但我又很在乎,我真是糟糕,我不行。”
时间长了,内心的困惑不仅没有得到解答,孩子还会越来越怀疑、否定自己,情绪更加不好。

2
接纳孩子的情绪
帮助他们建立主体性
那怎样帮孩子走出“他人即自己”的困境呢,家卫老师也给了一个建议,我觉得角度非常好。
用一句话概括,让孩子去面对、接纳这种不开心的情绪,然后,去思考为什么别人的评价让他如此在意。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就会逐渐找到内心真正的需求,也才会拥有面对类似情况的勇气。比如试试这4个步骤:
第一步,接纳孩子的情绪。
当孩子因为别人的评价、指点不开心时,千万别急着否认他们的感受。
重要的是,先去理解孩子的情绪,让他知道这样是正常的,这样他也能接纳自己的情绪。
我想到一个例子,有次霍思燕和杜江带着儿子嗯哼参加节目,嗯哼讲起自己曾呗同学恶意评价,起外号“肚脐眼”。

嗯哼小脸一沉,情绪很低落,霍思燕转头问杜江“小时候有没有外号?”
杜江笑着说“肚脐眼”量华网,然后大家都笑了,主持人很聪明的圆场“原来外号还有传承的”。

镜头里,明显看到,嗯哼心里的不痛快,瞬间化解了。
就是让孩子明白:对于外人的评价在意、有情绪,不代表我有错。即使是大人,也会这样,没必要怀疑自己,或者自责。
第二步,坚定陪着孩子。
不过,接纳了情绪,不代表情绪会化解。
毕竟,即使是我们成年人,在被嘲笑、负面评价的时候,本能还是会难受。
所以接下来,我们要多陪着孩子,一起去面对这些情绪。
孩子哭的时候,抱抱他,拍拍他的肩,告诉他“我懂你,哭出来会好受一些”。

那倘若有些评价特别讨厌,我们也可以帮孩子怼回去。
有个博主就做的很好,聚会中,有个朋友评价孩子:“怎么这么磨蹭?做事慢吞吞的,以后长大可怎么办啊?”
博主忍不了一点,马上回道“慢说明仔细,她从小做事就很认真,这是优点。”
这时,孩子会感觉到,无论发生什么,父母都会站在身后,是坚定的底气和勇气。
第三步,引导孩子关注事实。
接纳“被评价的坏情绪”只是前奏,后面要引导孩子分清评价背后的真相。
因为对孩子来说,身边同学、朋友的评价,也并非不重要。
如果他们评价的对,也有道理,那当做一个建议,来提升自己也很好。
那要不要重视,这里有个前提,分清这个评价,是“事实”还是“观点”。
比如,当孩子被外貌评价,事实是,为了健康,你才戴这样的眼镜,这是一种正常现象。
观点是,同学恶意评价、起外号,这就是他们的审美和认知,与你无关。
要让孩子明白,观点是主观的,事实是客观的,可以参考事实,但不必为所有人的观点负责。

第四步,慢慢建立主体性。
其实,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,能够既不盲目迎合他人,又不断完善自己,根源还是要建立主体性。
前段时间,网上流行一句话“自我意识过剩,主体性缺失”。
大概意思,一个人,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,总觉得有人关注自己。
哪怕他看起来很有主见,但一听到不同声音,就会摇摆不定,那说明他的主体性是缺失的。

放到孩子身上,这句话正好应对了,他们对别人看法、评价的在意。
因为自我意识还在萌芽中,会觉得外人的眼光,总能聚焦在自己身上,也会格外看重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。
但围绕着“我真实需要”的主体性,还没有建立,所以孩子内心还不知道,真正要什么,不要什么。
所以最后也是关键的一步,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主体性。
一个公认简单、有效的方法,多鼓励、肯定孩子,让他们看到自身的独特和闪光点。
这样,孩子就会逐渐意识到,我的价值不是由别人一时评价决定的,而是由我持续努力和成长定义的。

我想,在这个充满评判的世界里,永远不会让所有人满意。
所以,作为父母,我们不需要提供标准答案,而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这样,他们在面对未来的质疑和评判时,才能拥有鉴别的智慧、接受的勇气和拒绝的底气。
毕竟,真正的强大,是既保持开放的胸襟,又拥有坚定的内核;既能听得见外界的声音,更能听得到内心的呼唤。
--------End---------
继续阅读:
易云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